![](/assets/uploads/1000x700/activity_20250122133755536903.jpg)
見證台東發展超過80年的歷史建築「專賣局台東出張所」,遭尼伯特風災毀損後閒置近9年,台東縣政府21日啟動活化工程,將打造成為集慢食教育、食農文化推廣、在地小農市集及展演、餐飲於一體的台東慢食創生基地。
專賣局台東出張所為日據時代官舍,2004年由台東縣府規畫為兒童故事館,保留百年大榕樹、日式建築,加上大量兒童書籍,成為親子同遊的空間,2009年登錄為歷史建築,2016年因尼伯特颱風損毀停用,經縣府爭取修繕經費,2022年底完成歷史建物本體修繕,今年動工打造成為慢食創生基地,預計9月底完工。
民進黨台東縣議員簡維國表示,居民與到台東小旅行的遊客都向他反映,很希望這地方能夠對外開放,但他了解歷史建築維護不易,此次終於迎來好消息,眾人都期待出張所嶄新風貌。
縣長饒慶鈴表示,縣府致力使文化資產活化、創新,這棟歷史建築未來將成為「365天慢食生活」的實踐基地,打造常態化營運的慢食創生基地,結合附近商圈、興建中的社會住宅「寶桑好室」,預計可發展成新興的小聚落。
建築師黃斯聖指出,歷史建物無法使用明火,因此將另打造廚房讓慢食職人發揮,一旁草皮整理成大型開放空間,讓場域天天都有慢食節的感覺,並規畫慢食農園區,做為食農教育場域,從小扎根產地到餐桌的理念。
文化處說明,此次工程獲文化部補助300萬元,並投入自籌經費1300萬元,整體規畫包括打造出張廚房、互動教學舞台、慢食空間及教室、農園、文化場域等多功能場域。
台東自2012年以來持續推動「台東慢食」品牌,積極促進在地小農與餐飲業者的合作,倡導慢食理念,並吸引國內外旅客深入體驗,未來將以台東慢食創生基地為起點,連結國際慢食交流。
文章來源YAHOO奇摩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