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有許多享譽國際的設計獎項,例如普立茲克建築獎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英國皇家建築師學會獎 (RIBA Awards)、美國建築師學會金獎 (AIA Awards) 、德國紅點設計獎 (Red dot design award) 以及德國 iF 設計獎 (iF Design Award) 等等,每個獎項都有其獨特的評選標準與價值觀,推動不同層面的設計發展。
身為國際設計獎項的評審之一,我曾擔任 iF Design Award 和 FRAME Award 的評審委員,而這次,我也有幸參與 2024 世界建築節 (World Architecture Festival,簡稱 WAF) 與世界室內設計節 (Inside World Festival of Interiors,簡稱 INSIDE) “Small Project of the Year” 的評選過程,我希望透過這篇文章,帶你一探 WAF 評選背後的幕後故事。

世界建築節/世界室內設計節 (WAF/INSIDE) 是致力於建築的國際性活動,來自全球各地的建築界人士齊聚慶祝優秀的建築作品。從左到右:Mark Dytham、Nigel Coates、Johnny Chiu and Michael Heenan。 圖片來源/WAF 官網
𝟭|評審過程從不只是美麗的照片
2024 年 WAF 吸引來自全球 71 個國家的 350 間事務所,其中包括札哈·哈蒂 (Zaha Hadid)、諾曼·福斯特 (Norman Foster)、BIG (Bjarke Ingels Group) 等知名事務所,共計 800 件作品參賽。評選過程首先仔細篩選,縮減至 480 個入圍專案。在 WAF,獲獎從來不只是因為一張漂亮的照片。評選過程更像是一場馬拉松,一場為期三天的現場競賽,每個入圍團隊都必須親自到現場向評審和聽眾簡報,每組有十分鐘介紹專案,接著是十分鐘與評審的熱烈問答環節。沒有預錄的宣傳影片,只有建築師在現場捍衛自己的理念。

所有入圍建築師必須進行 10 分鐘簡報,接著進行評審的問答環節。 圖片來源/柏成設計
而最關鍵的是——贏得類別獎項並不是終點。各項類別得獎者會進一步競逐「年度大獎 (Project of the Year)」,與全球頂尖作品同台較勁。這意味著,Small Project 不僅能與國際知名專案一較高下,更突顯設計競賽的公平性。在這個舞台上,影響力不取決於專案預算的多寡,而是來自設計的深度與理念的強度。無論是大型開發案還是小型空間,每個專案都被賦予同等機會,只要能夠展現創意與影響力,都有可能脫穎而出。
這次我有幸與兩位業界領袖們並肩評選:
・AJC Architects 的執行長兼設計總監 Michael Heenan,以大膽且永續的澳洲建築聞名
・Dubbeldam Architecture + Design 的負責人的 Heather Dubbeldam,是加拿大永續建築與空間敘事的佼佼者

WAF 官方提醒參賽者:「如未獲得獎項,並不代表評審不喜歡你的設計,他們很可能只是從其他作品看到更多值得讚賞的地方。」 圖片來源/柏成設計
我們並非總是意見一致。有評審著重於技術精準度,有評審關注於永續性,而我,作為來自亞洲的評審,更能理解亞洲地區在建築設計上的挑戰與機會。因此,在評選過程中,我也特別關注如何在全球視角下,確保亞洲的建築語境與文化脈絡能夠被完整呈現,不至於讓評選過於偏向西方視角。這些觀點的碰撞,正是 WAF 評選的強大之處—— 它不只是個人觀點,而是一場推動建築向前發展的嚴謹討論。
𝟮|為什麼 Small Project 反而更厲害?
「Small Project of the Year」是個有趣的類別。大型建築或許能用規模取勝,但微型專案的競爭力來自於對智慧與巧思的極致發揮。當預算、空間或材料受限,反而激發出純粹的設計思維,證明偉大的建築不在於規模的大小,而在於創意的深度與所能產生的影響力。
此外,Small Project 提供一個更具包容性的競賽環境,讓來自新興國家的建築師,以及規模較精簡的建築事務所,也能在國際舞台上展現實力。特別是在亞洲,許多建築師較難以接觸大規模專案或擁有龐大的客戶資源,但透過這樣的平台,他們的創意仍然能夠被世界看見,與全球頂尖設計人才同場較勁。這正是這類獎項的價值所在——它提供一個公平競爭的機會,讓更多獨特且具影響力的設計理念得以被發掘與欣賞,甚至改變我們對未來空間的想像。
今年的入圍作品令人驚艷:
・新加坡 Formwerkz Architects 的「寧靜寵物火化場 (Sanctuary Pet Crematorium)」,一個充滿撫慰人心力量的空間,重新定義我們如何與摯愛寵物道別。

新加坡 Formwerkz Architects 的「寧靜寵物火化場 (Sanctuary Pet Crematorium)」 圖片來源/WAF 官網
・賽普勒斯共和國 Kyriakos Tsolakis Architects 的「國家星象觀測站 (National Star Observatory)」,把觀星的浪漫與景觀完美融合的功能性觀景台。

賽普勒斯共和國 Kyriakos Tsolakis Architects 的「國家星象觀測站 (National Star Observatory)」 圖片來源/WAF 官網
・中國 LIN Architecture 的「混凝土亭 - 泵站 (Concrete Pavilion-Pumping Station)」,抽水站也能變身為公共建築雕塑。

中國 LIN Architecture 的「混凝土亭 - 泵站 (Concrete Pavilion-Pumping Station)」 圖片來源/WAF 官網
・日本手塚建築研究所 (Tezuka Architects) 的「Fushi 日式旅館」,室內外空間自然融合,兼顧簡約與優雅。

日本手塚建築研究所 (Tezuka Architects) 的「Fushi 日式旅館」 圖片來源/WAF 官網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每個專案都講述一個強而有力的故事。有些挑戰空間的既定類型,重新詮釋其可能性;有些則在永續性上下足功夫,善用再生材料與智慧型被動式設計。每個細節都精準到位,因為在小型專案中,細節決定成敗。
𝟯|得獎真的重要嗎?
這是一個設計圈永遠都會討論的問題:得到獎項真的那麼重要嗎?
有人認為好的設計不需要外界認可,它自然會發光發熱。也有人相信,獎項能為設計師帶來可信度、知名度和機會,尤其對新興的事務所至關重要。
對我而言,獎項的真正價值不在於捧回獎盃,而在於參與其中的整個過程。提交作品時,建築師必須反思自己的創作,重新釐清設計理念,思考為什麼這個專案值得被看見,並將其置於全球脈絡中進行對話。而在評審面前簡報,更是一場捍衛設計初衷、磨練敘事能力的絕佳機會。

為什麼這個設計值得被看見?它的理念是什麼?它如何在全球的對話中占有一席之地? 圖片來源/柏成設計
以今年的得獎者日本手塚建築研究所(Tezuka Architects)為例,他們已在業界深耕數十年,並不需要再靠獎項證明自己。但他們依然選擇參賽,持續挑戰自我。對我來說,這才是最重要的——不要自滿,不要停下前進的腳步。
最後感想:持續突破極限
擔任 WAF/INSIDE 評審,讓我想起比建築更重要的事情:成功不是抵達終點,而是不斷追求更高的目標。無論你是建築師、設計師,或是從事完全不同的領域,這個道理都適用:
・挑戰鞭策自我,時時追問「還能不能更好?」
・即使不被要求,也要勇於迎戰,成長往往藏在過程之中
・永不停止精進自己的技藝,設計的本質就是持續進化
因為到最後,我總是說:「 敢於夢想不可能,方能創造無限可能。 」

不要自滿,不要停下前進的腳步。 圖片來源/柏成設計
文章來源shoppingdesign2024 年 WAF 吸引來自全球 71 個國家的 350 間事務所,共計 800 件作品參賽。由 140 位評審組成的專業評審團,從 480 個入圍專案中,精選出 44 項 WAF/INSIDE 類別得獎者及年度大獎得主。資料來源:WA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