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詩人隈研吾與自然共存之「負建築」

建築詩人隈研吾與自然共存之「負建築」

 

隈研吾:與自然共鳴的建築大師

隈研吾(日語:くま けんご Kuma Kengo,1954年8月8日)是當代全球最具影響力的建築師之一,以其獨特的「負建築」(Negative Architecture)理念聞名。他的建築設計追求與自然的和諧共存,運用木材、石材、竹子等天然材料,並融入光影、空氣與綠意,使建築物不再是冷硬的結構,而是與環境交織共生的藝術品。
 

何謂「負建築」?

「負建築」概念的核心在於減少建築對環境的干涉,強調與周遭景觀融合,而非破壞性的開發。隈研吾認為,現代都市建築往往過度強調結構與存在感,反而使人與自然疏離。因此,他的設計致力於創造柔和、開放且富有呼吸感的空間,讓建築與自然對話,達到「消失的建築」效果。
隈研吾建築的設計特色

  1. 材料運用:回歸自然
    擅長使用木材、竹子、石材等天然材料,使建築本身成為自然的一部分。他認為,透過這些天然材料能夠減少建築物對環境的影響,並讓使用者感受到與自然更加緊密的連結。
  2. 光影設計:營造詩意氛圍
    巧妙運用光影,透過格柵、半透明材質與細膩的窗戶設計,使光線能夠隨時間變化,呈現不同的層次感。這樣的設計不僅提升空間的美學價值,還能減少對人工照明的依賴,提升建築的節能效益。
  3. 融合環境:與場域共生
    隈研吾的設計並非單獨存在,而是與地景、水域、綠意共同塑造一個完整的空間體驗。他的作品通常採用低調、自然的色調,使建築物能夠融入周遭環境,而非突兀地佇立在自然之中。


法國「莫雷特紀念館」(The Morette Memorial)©Kengo Kuma & Associates

 

隈研吾建築師得獎作品

1997年 日本建築學會賞作品賞(登米町傳統藝能館)
2001年 村野藤吾賞(那珂川町馬頭廣重美術館)
2010年 每日藝術獎(根津美術館)
2011年 藝術選獎文部科學大臣賞(檮原・木橋ミュージアム)
 
青井の杜国宝記念館  ©Masaki Hamada(kkpo)  

隈研吾的其他作品

2004 東京農業大學「食與農」博物館
2007 Tokyo Midtown 三得利美術館
2009 根津美術館
2010 神樂坂赤城神社
2010 三里屯SOHO
2011 福岡 Starbucks(太宰府天滿宮表參道店)
2012 淺草文化觀光中心
2012 長岡市政廳 Nagaoka City Hall Aore
2013 東京 KITTE
2013 微熱山丘東京南青山門市
2015 新竹 The One 南園人文客棧「風檐 Wind Eaves」裝置藝術
2017 臺北白石畫廊 Whitestone Gallery Taipei
2018 新竹台開新埔雲夢山丘雲水觀 Tao
2018 花蓮台開星巴克洄瀾門市 Starbucks Hualienbay Store
2018 臺中勤美術館《隈研吾的材料公園 Kango Kuma:Park of Materials》
2018 臺中花博台開積木概念館 TLDC Tsumiki Pavilion(現已搬遷至新竹台開新埔雲夢山丘)
2019 東京新國立競技場(2020東京奧運主場館)
2020 東京JR東日本高輪Gateway站
2021 臺北忠泰美術館【2021奧夫塞計畫《場域・啟發—隈研吾展》】「摺箱 Oribako Pavilion」裝置藝術
臺中勤美之森教堂
臺中勤美術館 CMP Block Museum of Arts(新館)
臺中逢甲大學共善樓
臺北義泰吾境
臺南清景麟巴克禮 PARK
臺中聯聚中維大廈 Kuma Tower
臺中巨蛋 Taichung Arena
臺北新光人壽北士科科專T18街廓市有土地地上權案
臺北僑福台北曙之光 Parkview Taipei
高雄捷運紅線後勁站聯合開發案
高雄岡山行政中心
 


隈研吾在台灣的代表建築

  1. 台中勤美術館
    隈研吾以「森林」為靈感,設計了一座充滿自然氣息的美術館。建築外觀使用木質結構,模擬樹木交錯的形態,讓訪客彷彿置身於一座人造森林之中。此外,美術館內部採用開放式空間設計,透過自然採光與通風,營造出舒適且沉浸於自然的藝術氛圍。
  2. 逢甲大學共善樓
    這座建築以可持續木材為主要結構材料,並透過大面積落地窗與開放式樓層設計,引入自然光線與空氣流通,使建築本體成為環境的一部分。共善樓的設計不僅提供學術與學生活動的場域,也透過綠建築概念,減少能源消耗,成為環保建築的極致典範。
  3. 高雄岡山之眼行政中心
    這座行政中心坐落於岡山,隈研吾運用綠建築概念,將建築本體與周圍自然景觀融合。建築外觀運用不規則層次錯落堆疊,形成如山巒起伏般的視覺效果。此外,建築內部強調自然採光與通風,使室內環境既舒適又節能,呈現與自然共生的都市綠洲。


逢甲大學共善樓 ©逢甲大學官網


隈研吾的主要著作

  1. 《自然的建築》(自然な建築,2010)

    • 探討如何將建築與自然融合,強調建築應該尊重環境,使用自然材料,如木材、竹子、石頭等。
  2. 《負建築》(負ける建築,2004)

    • 提倡「弱建築」概念,主張建築不應該過於強勢,而是應該與環境和諧共存。
  3. 《反對建築》(建築を、つくる,2008)

    • 討論傳統建築與現代建築的矛盾,提出與過去西方現代建築不同的建築設計思維。
  4. 《建築的解剖書》(建築の解剖図鑑,2014)

    • 以淺顯易懂的方式,向讀者介紹建築設計的基本概念與細節。
  5. 《自然材料的建築術》(木の建築、石の建築,2009)

    • 介紹木材、石材等自然材料的運用方式,並探討它們在建築中的應用與未來發展。
  6. 《建築的履歷書》(建築の履歴書,2013)

    • 回顧隈研吾的建築生涯,分享他對建築的看法與成長過程。
  7. 《小建築》(小さな建築,2013)

    • 強調小型建築的魅力,探討如何在有限的空間內實現創新的建築設計。
  8. 《負空間》(負の空間,2019)

    • 進一步發展他的「負建築」理念,探討如何在空間設計中創造更多的可能性。

這些著作反映了隈研吾對建築的獨特見解,特別是他對環境、材料和建築哲學的深刻思考。如果你對建築設計或空間美學感興趣,這些書籍都是值得一讀的!


 

結語:建築與自然的未來

隈研吾的「負建築」哲學,不僅是對當代建築的一種反思,更是未來永續設計的重要趨勢。他的作品提醒我們,建築不該只是冷冰冰的鋼筋水泥,而應該是與自然共存、共鳴的藝術。未來,這種「減法設計」的思維,將可能成為全球建築發展的新方向。

參考內容 隈研吾建築事務所官網 、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