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震大樓怎麼蓋?工法、系統、設計原則與常見錯誤!世界地震帶上五個抗震大樓典範,他們經歷過哪些地震?

防震大樓怎麼蓋?工法、系統、設計原則與常見錯誤!世界地震帶上五個抗震大樓典範,他們經歷過哪些地震?

2025年3月28日,泰國曼谷一棟正在興建中的30層大樓因緬甸規模7.7強震遠距傳播影響而倒塌,震驚國際社會,也再次凸顯防震建築的重要性。即便位於地震頻率較低的區域,高層建築在特殊地質條件下仍可能面臨災難風險。
本文將從防震建築的設計原則、工法技術、國際標準與常見錯誤出發,帶你深入了解如何打造真正安全的耐震建築。
 

為什麼即使不在震央也會發生建築倒塌?

  • 遠距震波傳播與盆地效應:曼谷盆地土層鬆軟,會產生震波放大效應,即使震央距離上千公里,也可能造成嚴重搖晃。
  • 非耐震設計區的風險低估:許多低震區的建築法規對抗震要求較低,導致建物未做好足夠的耐震設計與結構加強。
 

防震建築的核心設計原則

防震建築的設計核心在於「以損換穩」、「以柔克剛」,透過結構配置與材料特性來分散與吸收地震所帶來的能量。以下是主要的設計原則詳細說明:
  1. 延展性(Ductility

    • 延展性是建築物在受力後仍能持續變形而不立即破壞的能力。
    • 透過增加鋼筋配置、降低混凝土脆性、設計良好節點等方式,使結構在地震時能吸收能量並延遲破壞時間,避免瞬間倒塌。
  2. 等韌設計(Capacity Design

    • 又稱「強柱弱梁」原則,即將破壞機制控制在可預測且非災難性的位置,例如使梁比柱先破壞。
    • 目的在於讓建築物在發生地震時,形成塑性鉸區(Plastic Hinge),吸收能量並維持整體穩定。
  3. 構造連續性與剛度配置

    • 梁柱、牆體之間必須有足夠的連續性與連接強度,避免局部斷裂或滑移。
    • 建築物的剛度應上下層分布均勻,避免出現「軟弱層」(如挑高一樓、開放式騎樓)導致一樓倒塌。
  4. 對稱與規則性配置

    • 建築物平面與立面盡量採對稱設計,減少偏心扭轉效應。
    • 大面開口、局部突出、異常偏重結構應透過補強與模擬分析平衡結構行為。
  5. 基礎與地盤配合設計

    • 地震設計必須從地基開始,鬆軟地層建築應採用深基礎、地盤改良或隔震墊。
    • 地震力從基礎傳遞至上部結構,若地盤不穩定,即使上部設計良好仍可能倒塌。
  6. 韌性(Resilience)與可修復性(Repairability

    • 現代耐震設計強調地震後「可使用」而非「不倒塌」,尤其對於醫療、救災、指揮中心等重要設施。
    • 採用阻尼裝置與非結構補強設計,減少建築受損程度,加快災後修復效率。
這些設計原則彼此之間並非單獨存在,而是整體系統性考量的結果。透過合理的結構規劃與工法選擇,建築物得以在地震中不僅「站得住」,更能「震得起」。
 

常見防震工法與系統

防震建築的工法與技術系統,主要目的在於降低建築物在地震中的受力反應與結構損壞,以下為常見類型的工法詳解:

剪力牆系統(Shear Wall System

  • 剪力牆為厚度較大的鋼筋混凝土牆,用以提升建築物的抗側向剛性。
  • 常配置於建築物核心筒區、電梯井、樓梯間,可顯著減少水平位移與建物扭轉效應。

耐震鋼筋混凝土設計(Seismic RC Detailing

  • 包含柱梁斷面尺寸、鋼筋搭接長度、彎鉤設計、綁紮強化等技術。
  • 確保構件在地震中具備延展性與塑性行為,避免突然破壞。

阻尼系統(Damping System

  • 常見於高層建築、橋梁、醫療與緊急設施。
  • 類型包含:
◆黏滯阻尼器(Viscous Damper):吸收能量轉換成熱能。
◆金屬屈服阻尼器(Y-type or Buckling Damper):透過金屬塑性變形耗能。
◆摩擦型阻尼器(Friction Damper):透過接觸滑動耗能。

隔震系統(Seismic Isolation System

  • 將建築與地基隔開,在兩者之間設置「隔震墊」,延長地震波週期、減少傳遞至上部結構的能量。
  • 常見裝置:
◆鉛芯橡膠軸承(LRB)
◆高阻尼橡膠墊(HDR)
◆滑動型隔震器(FPS)
  • 適用於醫院、政府單位、博物館等重要建築。

基礎改良與地盤加固(Soil Improvement

  • 包含砂柱、碎石樁、高壓灌漿、地錨等技術,用以提升鬆軟地盤的承載力與減震能力。
  • 可降低液化風險與地基沉陷問題,強化整體穩定性。

結構補強與耐震補強(Retrofit Techniques

  • 舊建築可透過包覆鋼板、碳纖維補強、增設剪力牆或鋼骨支撐等方式提升耐震能力。
  • 常見於學校、歷史建物或無法拆除的舊社區建築。
這些工法可依建築用途、基地地質與風險等級搭配使用,透過整合設計與專業施工,有效提升建築在地震中的表現,保護生命財產安全。提高建築物剛性與抗側力能力。


國際與台灣法規參考

  • 台灣《建築技術規則》耐震設計篇(2021:規定樓地板超過一定面積或層數建物,必須執行抗震設計分析。
  • 日本《建築基準法》與新耐震法(1981以後):世界公認最嚴格耐震設計規範。
  • 美國 ASCE 7 標準(Minimum Design Loads and Associated Criteria:針對建築物不同用途與風險類別進行耐震分級設計。


常見錯誤與災害案例警示

  • 使用無梁樓板系統但缺乏抗剪補強:可能導致穿孔破壞(Punching Shear),為近年高樓倒塌主因之一。
  • 鋼筋強度不足或錨固長度不足:會使梁柱節點破壞,失去延展性。
  • 低估地震區劃或未做地盤調查:選址與地質忽視是多起倒塌事故的共同因素。


建議:如何打造真正安全的建築?

  • 聘請具備抗震設計經驗的建築師、結構技師。
  • 執行地質調查與地震潛勢評估,避免建築於鬆軟填土層。
  • 採用具抗震標章之結構材料,並強制施工查驗。
  • 推動智慧結構健康監測系統(SHM),追蹤長期結構變形與受損。


世界五大防震建築典範

以下是全球地震帶上廣受肯定的五座抗震建築範例,結合創新技術與卓越結構設計,為全球防震建築立下標竿,並在歷經多次實際地震事件中展現優異表現:
  1. 台北101(臺灣)
  • 設計亮點:採用世界最大阻尼球(質量達660噸)吸收建築搖晃,可耐受規模7級以上地震與17級以上強風。
  • 地震經歷:在2016年美濃地震(規模6.6)與2018年花蓮地震(規模6.4)中結構穩定,阻尼球順利運作,無明顯損壞。
  1. 森大廈(Roppongi Hills Mori Tower,日本東京)
  • 設計亮點:採用鋼骨加勁剪力牆結構與多點阻尼系統,符合日本新耐震法標準。
  • 地震經歷:2011年東日本大地震(規模9.0)中僅出現輕微搖晃與非結構性損壞,系統運作正常。
  1. 舊金山聯邦大樓(San Francisco Federal Building,美國)
  • 設計亮點:採用基礎隔震系統(Base Isolation),符合法規 ASCE 7 與 FEMA 抗震標準。
  • 地震經歷:在2014年南納帕地震(規模6.0)中經歷震動考驗,建築維持運作,無結構性損壞。
  1. 洛杉磯加州科學中心 Samuel Oschin Pavilion(美國)
  • 設計亮點:為展示太空梭奮進號之設施,採用鉛芯橡膠支撐隔震設計,強調地震後仍能立即使用。
  • 地震經歷:位於活躍斷層區,歷經如2020年 Ridgecrest 地震群等中型地震仍正常運作。
  1. 高雄市立圖書館總館(臺灣)
  • 設計亮點:採開放式柱筒設計結構,結合鋼骨剪力牆與減震系統,通過台灣耐震標章。
  • 地震經歷:2022年台東關山地震(規模6.8)時有搖晃紀錄但主體與設備無損,營運未中斷。
這些建築不僅體現科技與結構創新的結合,更證實良好設計與工法能在災後持續保障功能不中斷,成為現代城市中不可或缺的韌性建築典範。
 

小結

地震災害無法避免,但可透過科學設計與高標準施工大幅降低風險。無論是高樓建築、學校、醫院還是政府設施,防震設計應被視為首要安全條件。面對極端氣候與地震頻率上升的新常態,打造真正具備抗震能力的建築,不僅是設計專業者的責任,也是每位業主、開發商與監造者的共同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