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內設計】開放式辦公室讓科技公司狂跟風,但真能提升效率嗎?下一個職場潮流會是什麼?

沒有圍牆、開闊、與同事或上司比鄰而坐,若已是在工作的人,相信會對這種被稱為「 開放式辦公室 」的環境很熟悉,不僅是網路相關行業,全球的商業辦公領域都十分推崇它。

起初,開放式辦公室的設計是在科技產業生根發芽,由於Google、微軟等科技公司的崛起,建築設計公司依據網路開放與創新的特質,設計出開闊、眾人相鄰的辦公空間。而Google等科技公司的成功,被認為是技術和效率的領先者,引起其他企業紛紛效仿。

但是,這樣的辦公環境也存在一定的問題,噪音就是其中之一。當初推動開放式辦公室普及的Clive Wilkinson建築事務所日前表示:「 開放式辦公室已死 」。

開放式辦公室,從人人追捧到問題叢生

設計師Clive Wilkinson認為 「隔間」是剝奪人權和孤立個人的一種室內設計 。他大力推崇無阻隔、人人相鄰乃至模組化的開放式空間,認為其能有效提升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與交流。

拆除圍欄、放棄隔間也成為了開放式辦公室的典型特徵 ,爾後為Google建造總部Googleplex時,Clive Wilkinson就建議Google採用開放式設計。
在創意與合作越來越重要的網路時代,開放式辦公室獲得了Google等公司的認可。2012年,Facebook的創辦人馬克.祖克柏提到自家總部時也說道:
「 我們的想法是創造一個完美的建築空間。一個能容納數千人的大房間,所有人都離得很近,以確保他們之間可以互相合作 。」

從工業時代到數位時代,技術成為了大部分公司尋求成長的主要方式,而站在前方的Google、Facebook等科技大佬自然也成為中小企業們的模仿對象,開放式辦公室也因此逐漸普及。

另一個讓開放式辦公室佔據主流位置的原因是: 成本 。相較於隔間等室內設計,在同樣的空間內,開放式辦公室可以容納更多職員,辦公設備也能被更多人使用,促使採購成本進一步下降。尤其在商業地產不斷漲價的情況下,成本也被越來越多公司所重視。

但隨著社會的發展,開放式辦公室並未符合Clive Wilkinson與科技公司們的設想,為公司帶來更高的效率、更多的合作,甚至更低。

哈佛商學院曾在2018年針對開放式辦公室進行一次詳細的研究。結果發現, 開放式辦公室雖然可以讓員工面對面,但實際的交流卻減少了約70%,透過電子郵件或社群通訊軟體的交流卻增加了約50% 。

然而,噪音也成為了開放式辦公室不可避免的另一個問題。頻繁的噪音不利於人們提升工作效率,也因此推動了耳機在辦公室場景的應用。音樂可以隔絕部分噪音,也間接塑造出一種「十分忙碌」的姿態,而在AirPods Pro等無線降噪耳機普及時,這一波潮流也達到了巔峰。

開放式辦公室的問題受到越來越多的公司重視,更看重員工效率和創新的大企業們率先發起了改變,尤其是在疫情的衝擊下,隨著遠端辦公興起,辦公室的意義也逐漸被弱化了。辦公室的未來究竟該走向何方?

辦公室空間被重新定義

當開放式辦公室被越來越多職員抵觸時,有不少公司開始在尋求改變,Clive Wilkinson建築事務所也是其中之一。它日前向TBWA\Chiat\Day、Google等多個企業進行調查,並根據相關反饋提出一個區分3大類、12種樣式的辦公室設計草案。

  • 第一類「圖書館」: 採用了開放、封閉混合的形式,既有人人可用的共同空間,也有獨立安靜的隔間,讓人能專注於解決工作,相當適合多工種類型的企業。
  • 第二類「廣場」: 它更像是一個社區,存在著咖啡店、餐廳、工作區,人們宛如置身於城市中,社交和工作可以同時發生,讓團隊能迅速熟悉及配合,尤其是剛結束遠端辦公回到辦公室的員工。
  • 第三類「過渡空間」: 由健康檢查、包含大量植物的休息空間、社交空間等組成,確保員工健康的同時,也透過社交加強員工對於公司的認知。


Clive Wilkinson認為當今已不存在一勞永逸的辦公室了,職員的工種複雜、疫情推動了遠端辦公的潮流,遠距與辦公室的融合也將是未來趨勢,讓辦公場所不可避免地要具備多樣化、靈活性,以滿足這些辦公需求。

對辦公室設計的革新已經開始了,LinkedIn在疫情之後,就對芝加哥的辦公室進行全面改造,展現了一種截然不同的風格。

走進辦公區,恍惚間像是走進了一家咖啡廳,其外觀乃至辦公室設備的陳列都與咖啡廳非常相似,且同時還擁有餐廳、健身房、休息室等設施,辦公室變得更像是一個提供放鬆休息的場地。根據介紹,由於LinkedIn位於芝加哥的員工大多負責銷售,設計公司GENSLER才因此採用具備模組化和靈活性的設計。

GENSLER希望透過這些設計能讓員工獲得對工作環境的控制感,給他們更多的自主權來選擇更舒適的工作環境,如同在家辦公一般,這也符合遠端辦公對人們潛移默化的影響。

為此,GENSLER還曾針對2,300多名不同年齡層、職業的員工進行調查,發現員工在擁有對工作環境更高的控制能力後,其創造力、工作質量都獲得了顯著提升。

從開放式辦公室到逐漸被接受的靈活型辦公室, 最明顯的關鍵在於對效率、隱私、舒適工作環境的關注,而背後的推力則是因新的企業文化出現 。

辦公室是企業文化的顯性基因

隨著數位化時代到來,技術的發展讓工作可以隨時隨地展開,WordPress母公司在2017年就關閉了位於舊金山的最後一間辦公室,這間1,394平方公尺的辦公室在6年多的租期內,因員工大部分在家或遠端辦公,導致使用率極低。

但是,這並非意味著辦公室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性,除了辦公之外,最大的意義在於對企業文化最直觀的體現。這仍然是企業管理的主要方式之一,尤其是在大型企業當中。

位於芬蘭的知名遊戲廠商Supercell僅有200多名正式員工,但卻有1,000多名屬於不同供應商的外包員工,即便如此,Supercell仍會斥資裝修外包員工所處的辦公室,讓這些地方看起來就像是Supercell自家的辦公場所。

從這個角度來看, 開放式辦公室在科技企業裡的興起正是一種企業文化的展現 。和惠普等科技公司出身自車庫一樣,網路科技公司在創辦前期大多因條件限制,對於營運成本更友好、方便人員直接溝通的開放式辦公室也成了最好的選擇。

而網路科技企業希望將團隊合作的文化延續下去,繼續擴建開放式辦公室就是一個好的選擇,這也是它仍然存在於不少網路科技公司當中的原因之一。

同樣地,這也造成具備靈活性、模組化的設計風格崛起,高度靈活的辦公空間適應了人們在疫情後的工作習慣,且同時展現出一家公司的企業文化—— 以更為靈活、有效率的方式完成工作 。

以往對辦公室的改革大多是從建築設計公司開始,而隨著大公司們對於企業文化乃至價值觀的重視,主動權已逐漸轉移至大企業手中。

資料來源:https://www.bnext.com.tw/article/62549/open-office (數位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