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講座資訊
在西方古典的藝術發展中,雕塑和建築的表現意義原是相互獨立,彼此分別代表不同形式的立體藝術。然而,如果我們從「紀念性」和「地景建構」的兩個向度來觀看,可看見在建築、雕塑與地景之間,不斷存在著空間辯證與實驗的可能性。
做為一位建築創作者,我常常會在城市和建築設計中,思考著有關雕塑、建築和地景的之間的關係,三者之間如何透過形式的辯證、演繹、再現以及尺度的轉換,形塑更多空間實驗的可能,而讓每個作品同時承載了時間性、藝術性和空間性的重量。
● 第01堂 12/10(五)19:00-21:00 從古典地景說起紀念性的複雜與矛盾
本課程的第一個主題「從古典地景說起紀念性的複雜與矛盾」,企圖從古典的埃及金字塔、西亞塔廟、希臘雅典衛城、羅馬羅馬哈德良別墅開始,一直到文藝復興和巴洛克的城市設計,如佛羅倫斯烏菲茲美術館、威尼斯聖馬可教堂、巴黎凡爾賽宮,甚至來到現代的Colin Rowe《拼貼城市》和 Figure–Ground等,討論所謂的「紀念性」如何在城市地景中一再地被重構、轉化和再現,而形成了我們今日隱–顯、統–異、微物–巨觀並存的空間地景。
(圖片來源:https://zh.m.wikipedia.org/wiki/%E5%9C%A3%E9%A9%AC%E5%8F%AF%E5%B9%BF%E5%9C%BA)
● 第02堂 12/17(五)19:00-21:00 從極簡藝術看地景建築的辯證與實驗
而第二個主題「從極簡藝術看地景建築的辯證與實驗」,則企圖藉由當代「極簡主義」(Minimalism)的各種立體雕塑、裝置藝術和地景藝術等創作,來觀察藝術文化中多種領域的文化意涵,如何相互的轉用與指涉,進而跨越文化領域的邊界。以此來觀看當代建築師—如Jørn Utzon、Emilio Ambasz、Álvaro Siza、RCR、安藤忠雄、石上純也、西澤立衛等,如何在藝術和建築之間辯證,建構其作品中不可分的曖昧關係和地景實驗!
(圖片來源:https://benesse-artsite.jp/art/teshima-artmuseum.html)
(圖片來源:https://en.wikipedia.org/wiki/Tidal_pools_of_Le%C3%A7a_de_Palmeira)
講師:龔書章 (國立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教授)
哈佛大學設計研究所建築與設計雙碩士
國立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教授
2020年第24屆台北文化獎
TDA台灣設計聯盟第5&6屆副理事長
台灣設計研究院「公共服務委員會」召集人
2007年第八屆中華民國傑出建築師
█ 上課時間:2021-12-10(五) 18:30 、 2021-12-17(五) 21:30
█ 上課地點:築生文化協會 築生講堂
地址:台中市西區中美街15號
█ 聯絡電話 : 04-23753775 李小姐
█ 注意事項
講堂與一樓接待區皆請勿飲食,且禁止攜帶飲料及食物入場。
報到時間:18:30-19:30
講座時間:19:00-21:00
若當日天候不佳,請將您的雨具放置於一樓招待區入口外側處
講堂過程請保持安靜,將手機調整為靜音,若需接聽手機請至一樓
為尊重講師,請著整潔服裝,避免穿著拖鞋入場。
開課前講堂會進行全面消毒,上課時請配戴口罩
若體溫過高或有疑似感冒症狀者,請在家安心休養請勿勉強上課。
報名&更多詳細資訊請至:https://www.accupass.com/event/2111150222481530121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