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泰美術館新展《亻 ─ 生而為人》:匯集 11 組國內外藝術家,以多層思考探問人的本質
 
Wolfgang Stiller《火柴人》。 ©忠泰美術館

展題以中文部首「亻」作為符碼,象徵藉由際遇組合人所擁有的各種可能,同時以德國哲學家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探詢人類生存的本質及境況的存有(Dasein)一詞,表示「人」此時此地在世界中的存有狀態。

在展場入口處可見三米高巨型雕塑〈Big Rate II〉,為英國當代雕塑大師安東尼.葛姆雷(Antony Gormley)首度在臺展出的作品,剛硬、斑駁的塊狀來自藝術家對於身體、時間、空間的思考,試圖引導觀者思索人類對於自我、自然的存在價值;在巨型雕塑前,反芻「在場」與作品、空間與自身的關係。

「身體政治與禁錮」

人類不同於冰冷精確的機械,擁有複雜難解的情感與慾望,在社會化過程中,肉身也化為意識形態下政治與權力關係的發展場域。

泰國藝術家卡葳塔.瓦卡娜嫣恩(Kawita Vatanajyankur)的系列錄像作品《表演織品》與《潑》,在高飽和度的畫面中,藝術家透過重複勞動的肢體動作、肉身極限張力的構圖,探討資本消費網絡如何束縛並讓人類在生活與生存之間掙扎。

忠泰美術館當代藝術展《亻─ 生而為人》
卡葳塔.瓦卡娜嫣恩(Kawita Vatanajyankur)《表演織品》系列〈織〉。 ©Kawita Vatanajyankur and Nova Contemporary
忠泰美術館當代藝術展《亻─ 生而為人》
卡葳塔.瓦卡娜嫣恩(Kawita Vatanajyankur)《潑》系列與〈染〉。 ©忠泰美術館

〈阿梅〉、〈阿蘭〉、〈阿竹〉、〈阿菊〉為臺灣藝術家何孟娟的攝影作品,拍攝對象為藝術家的朋友,被華美物質包覆的現代都會女性,何孟娟透過由下而上的視角,並以女性跌倒後卻依舊放鬆的身姿,試圖打破常規、刻板的觀看限制,回應女性存在於當代社會中的枷鎖。

忠泰美術館當代藝術展《亻─ 生而為人》
何孟娟〈阿梅〉。 ©何孟娟

臺灣藝術家江孟禧擅長以木與石等自然素材進行創作,雕刻作品〈蜜桃成熟時〉,以少女形象與穿戴式陽具、禽類面具的異物結合衝突,透過兩性特徵展現肉體慾望投射視角,以及社會權力結構消長,凸顯人類原始慾望的矛盾心理。

「內在對話」

肉身作為「情感的容器」,乘載了生命經驗、情感慾望、知覺記憶及心靈想像,這些內在情感的累積,讓人類無法輕易被定義、複寫、改變,「感性」使人成為這世界獨一無二的存在。

Candy Bird(糖果鳥)為本次展覽呈現的全新現地創作〈專心(102天)〉,透過空間裝置與文字書寫,將個人經歷、展場與城市空間感知進行自我對話與反芻,試圖描繪出關於時間、人際關係交疊下的消逝性,逐步建構出具有多重解讀可能的人生狀態。

忠泰美術館當代藝術展《亻─ 生而為人》
Candy Bird〈專心(102天)〉。 ©忠泰美術館

〈北海岸〉為已故傳奇藝術家葉世強的油畫作品,隱居水湳洞期間的巨型尺幅畫作,在山水萬物中照見渺小的人類,低彩度畫面呈現的靜謐孤寂、孑然一身獨坐崖邊的人影,對映著現世紛擾與城市喧囂。

忠泰美術館當代藝術展《亻─ 生而為人》
葉世強〈北海岸〉。 ©忠泰美術館

「群我關係的構築」

人類作為群居且社會化的動物,與他者組成的關係與連結,互相影響、束縛、救贖,共情共感社會現實、生存掙扎與生命本質,透過自然、社會、政治、經濟等環境,映照人類相互依存的集體情感與記憶。

陳永賢攝影系列作品《See U》與《斗室棲居》,創作主軸探討身體與社會、人與環境、自身與他者的流動關係,以長期的藝術陪伴計畫深入在地文化,透過鏡頭語言述說傳統市場中的場域和人物的集體記憶,藉由人物姿態與手勢的比擬語彙,導引出人與人之間的互動經驗、人與空間所產生的關聯隱喻。

忠泰美術館當代藝術展《亻─ 生而為人》
陳永賢《See U》。 ©忠泰美術館
忠泰美術館當代藝術展《亻─ 生而為人》
陳永賢《斗室棲居》。 ©忠泰美術館

《合群系列I&II》為耿傑生的不鏽鋼球體裝置創作,述說人類社會的秩序與結構,以及群體與個體的價值體現;鏡球上人像雕塑晃動與模糊的面容,如人們搖擺的認知及情感,在與他者的互動中不斷變化,在不安穩的環境中尋找一處踏實的容身之處。

忠泰美術館當代藝術展《亻─ 生而為人》
耿傑生《合群系列I_II》。 ©忠泰美術館
忠泰美術館當代藝術展《亻─ 生而為人》
耿傑生《合群系列I_II》。 ©忠泰美術館

崔廣宇〈當代生活習作:沒有表演〉模糊了生活與表演的界線,櫥窗內的現實與窗外的展示,周圍民眾看似參與演出卻又只是普通路人,似乎任何生活經驗都是一場表演,而我們看到的是他人眼中的真實?還是精心布置的想像?

忠泰美術館當代藝術展《亻─ 生而為人》
崔廣宇〈當代生活習作:沒有表演〉。 ©忠泰美術館

「不存在的存在」

人的存在究竟要透過什麼來證明?是物質、還是精神、抑或是意識本身?面對肉身的衰敗與終究消失的人類宿命,人該如何活?該如何死?

德國藝術家沃夫岡.史提勒(Wolfgang Stiller)的作品《火柴人》,焦黑且型態各異的臉孔猶如劃破黑暗的火柴,將生命存在的光與熱燃燒殆盡,藉此寓意世間百態,人類存在的倏忽無常,而生命終有盡頭,唯有把握當下。

忠泰美術館當代藝術展《亻─ 生而為人》
Wolfgang Stiller 《火柴人》。 ©忠泰美術館
忠泰美術館當代藝術展《亻─ 生而為人》
Wolfgang Stiller 《火柴人》。 ©忠泰美術館

倪灝的《屏障》系列,利用常見於圍牆、戰場上的帶刺鐵絲網與生活物件進行編織,象徵人類被控制的交流與自由,限制環境的發展與分割,將人與賴以維生的自然分離,劃出人與他人的界線,消滅曾經存在的痕跡。

忠泰美術館當代藝術展《亻─ 生而為人》
倪灝〈屏障 V 〉、〈屏障 VI〉、〈屏障 VII〉。 ©忠泰美術館
忠泰美術館當代藝術展《亻─ 生而為人》
倪灝〈屏障 V 〉、〈屏障 VI〉、〈屏障 VII〉。 ©忠泰美術館

《亻 ─ 生而為人》展期自 4/22 至 7/30,期間也將陸續推出講座、專家導覽、定時導覽等多種展覽系列活動,更多請至忠泰美術館官網

《亻 ─ 生而為人》
地點:忠泰美術館(臺北市大安區市民大道三段178號)
時間:4/22 至 7/30,週二至週日10:00-18:00(週一休館)
參觀資訊:全票 100 元、優待票 80 元(學生、65 歲以上長者、10 人以上團體);身心障礙者與其陪同者一名、12 歲以下兒童免票(優待票及免票須出示相關證件)
週三學生日:每週三憑學生證可當日單次免費參觀
官網:http://jam.jutfoundation.org.tw/exhibition/4147

參展藝術家(按中文姓氏字首筆畫順序排列)
卡葳塔‧瓦卡娜嫣恩 Kawita Vatanajyankur、安東尼‧葛姆雷 Antony Gormley、江孟禧 Meng-Si Jiang、沃夫岡‧史提勒 Wolfgang Stiller、何孟娟 Isa Ho、倪灝 Hao Ni、耿傑生 Chieh-Sheng Keng、陳永賢 Yung-Hsien Chen、崔廣宇 Kuang-Yu Tsui、葉世強 Shih-Chiang Yeh、糖果鳥 Candy Bird。


《亻─ 生而為人》
時間|2023/04/22(六)~2023/07/30(日)
地點|臺北市大安區市民大道三段178號

全文引用:https://www.shoppingdesign.com.tw/post/view/8893忠泰美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