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更新(都更)是什麼?都更改建有什麼好處?與危老重建有什麼差異?

什麼是都市更新條例?都更的方式有哪些?都更的爭議與風險

隨著台灣都市發展成熟,許多房屋已經超過 30 年以上,面臨結構老化、耐震不足與公共設施不足的問題。政府因此推動「都市更新(都更)」政策,希望透過重建、整建或維護,提升城市安全、改善居住品質,並創造更好的生活環境。本文將帶你深入了解 都更的定義、好處、方式與可能的風險,協助民眾評估是否適合參與。

什麼是都市更新(都更)?

都市更新(Urban Renewal,簡稱「都更」),是依《都市更新條例》所推動的城市再生計畫,主要目標是:
  • 改善 老舊建築物的安全性(耐震、防火、防災)
  • 提升 公共設施與生活機能
  • 改善社區環境與市容
  • 促進土地更有效利用,增加都市發展潛力

都市更新條例是什麼?

《都市更新條例》是台灣自 1998 年正式施行的法律,全名為 「都市更新條例」,由 內政部 為中央主管機關,各縣市政府的 都市發展局/都市更新處 為地方主管機關。
此條例的制定目的,是為了解決都市中 老舊建築、環境惡化、公共設施不足 等問題,藉由規劃、整合與更新,讓城市能夠提升居住安全、改善生活品質並促進都市再生。

都更改建的好處

  • 居住安全提升

老舊建物常有耐震不足、管線老化等問題。透過都更可補強或重建,並更新水電、消防、電梯等設施,大幅提升防災安全。
  • 資產增值與容積獎勵

更新後多能享有容積獎勵,住戶換得新大樓或增加坪數,不僅居住品質提升,房屋價值與轉售性也更高。
  • 稅負減免與政策優惠

政府提供房屋稅、地價稅、契稅等減免,降低財務壓力,讓住戶更容易參與。
  • 居住環境改善

都更也會優化周邊設施,如道路、排水、綠地與停車規劃,讓社區更宜居並帶動發展。
  • 公開透明程序

更新需住戶同意與公開審議,能保障權益並兼顧多數民意,降低爭議與糾紛。

都市更新依不同規模有三種方式

拆除重建(重建)

  • 定義:全面拆除既有建築與附屬設施,在原基地或合併基地依現行法規興建新建築。
  • 適用情境:屋齡高、耐震不足或結構受損;土地使用強度偏低;基地整合可達經濟規模、具容積與開發效益。
  • 重點作法:產權整合、事業計畫與權益分配、容積獎勵申請、地下化停車、無障礙與綠建築規劃。
  • 優點:建材設備與平面配置全面翻新、耐震性能最佳、容積效益與資產增值空間大。
  • 限制/風險:工期長、需搬遷安置與過渡住宅、財務安排與分配協商複雜、受營建成本波動影響。

整建或整治(大規模翻修)

  • 定義:在保留主體結構前提下,進行結構補強、外牆更新、機電管線、消防與公共空間的系統性改造;「整建」偏建物本體,「整治」涵蓋環境與設施。
  • 適用情境:結構尚可但性能不足;欲保留社區風貌或歷史紋理;不利拆重或搬遷成本過高;可分期分區施工。
  • 重點作法:耐震補強(鋼板/碳纖補強等)、外牆更新與防水、管線汰換、電梯加裝、無障礙與節能改造。
  • 優點:較少或可分段搬遷、工期與成本低於重建、保留社區連續性與熟悉生活網絡。
  • 限制/風險:容積與平面配置受既有結構限制,增值空間有限;部分老舊問題難以一次根治。

維護(例行保養與修繕)

  • 定義:以定期檢修、保養與局部修繕延長建物壽命,維持安全與機能,包括建物健檢、外牆檢測與局部修補等。
  • 適用情境:屋齡較新或結構良好;短中期預算有限;社區整合度不足,做為大型更新前的過渡策略。
  • 重點作法:耐震評估、外牆補修與防水、漏水整治、機電維護、公共照明與電梯節能更新。
  • 優點:成本最低、執行彈性高、住戶影響最小、不中斷居住。
  • 限制/風險:難以解決結構性缺陷或市容老化,資產增值有限,需要長期持續投入與管理。

三種不同規模重建/整建/維護帶來影響及費用

指標 拆除重建 整建/整治 維護
工期長短
是否需搬遷 視工程而定(可分期) 通常不需
資產增值空間
成本/財務複雜度
結構安全改善 最完整 中高 低至中
社區紋理保留 中高

與危老重建的差異

相較於都市更新,危老重建條例程序更簡便,通常只要屋齡超過 30 年且符合安全疑慮,即可由住戶自願申請,不必經過繁複的更新審議程序。危老重建適合規模較小、產權單純的建物;而大範圍的老舊社區或需結合公共設施改善的區域,則更適合以都市更新方式推動。(什麼是危老重建?危老條例是什麼?與都市更新有什麼關係?)

都市更新的爭議與風險

  • 文化流失與社區認同弱化

    都市更新後,新建築雖然現代化,但可能拆除了舊有巷弄格局與歷史建物,使在地特色與生活記憶逐漸消失,導致社區文化斷層,失去原有的人情味與在地認同感。
  • 士紳化與居住成本上升

    新建案帶來更高的房價與租金,原本的老住戶可能因負擔不起管理費或生活成本而被迫搬離,造成「原居民外移」的現象,社區結構與人口組成都會因此改變。
  • 日照權與公共資源壓力

    高樓林立容易造成鄰近住宅日照不足,影響居住舒適度;同時,更新後的人口密度增加,可能帶來交通壅塞、學校資源不足及公共設施超載等問題。
  • 利益分配不均與糾紛

    都更涉及房屋與土地的價值重分配,若計算方式或條件不透明,容易造成住戶之間或住戶與建商之間的矛盾,甚至引發訴訟,導致計畫延宕。
  • 釘子戶與整合困難

    若有少數住戶堅決不同意搬遷,可能導致整個更新案停擺,甚至陷入多年協商僵局。這不僅拖延進度,也會增加成本,讓社區陷入長期不確定狀態。

達成共識審慎評估

都市更新(都更)是改善城市老化問題的重要政策,能夠 提升安全、改善環境、增加房屋價值,對住戶與城市發展皆有長遠助益。然而,推動過程中也伴隨 整合、分配與文化保存等爭議與風險。對於是否參與都更,每位住戶都應先了解自身條件、與社區達成共識,再搭配專業團隊的協助,才能讓都更發揮真正效益,打造更安全、宜居的生活空間。


推薦內容 
什麼是危老重建?危老條例是什麼?與都市更新有什麼關係?
我家適合都市更新嗎?符不符合都更條件?都更可能存在的風險?
都市更新獎勵有哪些?重建、整建、維護與都更獎勵相關性整理
免費加入line社群、Wotel專業夥伴,低成本網路行銷管道
免費投稿建築文章,幫您在建築產業曝光